李强总理202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统筹新老产业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数字经济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举措抓住了数字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数字变革催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我国在算力、算法、数据和人才等方面的不断充实发展,数字化正在向中观产业层面扩散,数字技术正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重要工具。数字技术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如何实现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数据要素等方面催生了新变化。第一,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传统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数字技术带来的整体趋势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低技术岗位被逐渐压缩,但人机协作也将催生出大量操纵、配合人工智能工作的岗位需求。与此同时,当人工智能胜任了机械性、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之后,劳动者需要更多地转向人际交流以及发挥创造性的工作内容上。第二,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对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基础设施的新需求。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外部市场的交易与协同成本,使得产业内跨越企业边界的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也需要适配的产业组织形态协助实现要素的自由组合和充分流动。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向各个产业深度渗透,多企业协作网络组织、类产业集群甚至生态系统开始逐渐形成,线性的产业链逐渐向网状的生产网络转变,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更多地考虑数字化、智能化需求,以应对高速互联、智慧决策的生产需求。第三,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对数据要素收集和管理的更高要求。一方面,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会产生海量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有效保护、流通、管理与融合对传统产业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变化,如何更好发挥我国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笔者谨提出以下三点初步思考:
第一,面向劳动力市场新需求,培育符合数字技术应用背景的产业人才队伍。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能够在数字技术时代为充分利用数据要素提供保障的劳动力;二是能够促进数字技术本身发展的高素质研发人员;三是能够支持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大量“AI+专业学科”人才。
我国现有的人才供给结构与之相比仍然有很大缺口,对政府的就业保障和引导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厘清当前中国的劳动者结构,根据劳动者的不同禀赋与特征提供转型路径。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和意愿都不高的传统产业现有劳动者,要充分发挥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深厚产业积累的优势,为数字技术在该产业的发展提供落地场景、应用设计、专业数据标注等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在职培训、互联网教育、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教育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机器”、“懂人”和“既懂机器又懂人”的劳动者。
第二,面向产业协作新生态,搭建为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革提供有力支撑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综合载体,新型、普惠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重要支撑,而且能够在人口、空间等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例如,浙江省通过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了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统一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通过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透明规范运行,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利程度;福建省积极拓展“互联网+医保”建设,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医保支付全流程,初步形成了全省医保移动支付互联网生态,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这类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在内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提高便捷化的公众服务,实现纵横联动、数据融合、专业深入的目标,为传统产业全方位的数字化变革提供良好的协作生态。再比如,当前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对智能互联的设备、灵活高效的自动化流程以及价值链各环节的无缝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机器人恰好可以替代人类劳动者进行焊接、装配、搬码、喷涂、磨抛等各项工作,涉及生产、组装、质检、物流等各个环节,覆盖航天、钢铁、汽车及工程机械等多领域的生产,形成高度数字化的智能工厂,加速传统制造业各生产环节的深度融合。
同时,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享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促进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数字设备集成互联,提高系统兼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完善各类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支撑数字设备在各场景下的应用和互联互通,为传统产业全方位数字化改造提供“硬”支撑。
第三,面向数据要素新价值,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供给和治理机制。在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和树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概念。鼓励企业自身或经由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收集、沉淀、整合具有高度价值的生产活动数据,并以之作为数字化技术改造的出发点与参照系。企业可以利用制造信息化系统和物联网平台对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实现生产全流程标准化、精细化追踪管理。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可以利用物联网集成供应商和用户信息,实现上下游供应链联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溯,便利远程诊断和后续维护。数据要素价值不仅体现在制造业领域,在医疗等服务业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数字技术的应用覆盖了医疗、医药、医院、医保四大产业链环节,涉及电子病历、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疾病风险预测、药物挖掘、医院平台管理等多项业务,可以极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并通过优化医疗技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另外,在充分挖掘、利用产业数据的过程中,还需警惕数据滥用、盗用,要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产业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引导构建相关数据的流转交易平台,在保障生产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得到保护前提下,鼓励数据资源在企业和产业间的贯通融合、高效使用,通过对数据资源挖掘利用促进产业全链条数字化变革。
新时代,新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数字经济加速成长,数据赋能效应逐步释放。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数据要素等方面的新变化,也对劳动者结构、产业协作生态和数据供给、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这些变化,展望2024年,要进一步加强培育符合数字技术背景的人才队伍,搭建为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革提供有力支撑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供给和治理机制。以数字变革催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速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的驱动力和牢固的产业基础。
刘冲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长聘副教授,经济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财政学系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2年),世界银行研究顾问。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大数据应用。研究成果发表于 Economic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