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民网开展的全国两会前调查,从十大领域提出49个候选词请网民选择最关心的热词;约有615万人次参与投票,“养老”是十大热词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用相当篇幅回应民生关切,其中明确提到“养老”13次。可以说,养老已成民生之重;从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离不开更多投入,例如报告提出,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仅此一项就意味着每年增加开支近400亿元;而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加深、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要更好保障老年美好生活,还需要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
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13处“养老”和涉及老年问题的内容,可以看出为保障和改善养老安全政府安排了不同系统协同性的工作:一是强化养老技术支撑,以提升养老服务效率、控制养老成本,保障老年经济安全。报告提出,要“加强健康、养老、助残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意在赋能养老健康产业发展。伴随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通过健康护理相关数据电子化、使用监护传感器、智能辅助设施等创新技术和设备,改善老人健康状况,让老年人可以依靠科技产品进行更多“自助”行动,是积极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涵。而银发经济产业的高质量技术储备,也有利于支撑我国新兴产业强链、升链。
二是释放养老需求潜力,以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畅通经济循环。报告提出,要“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意在扩大并优化供给,激发消费潜能。银发经济产业链长、培育周期长,目前我国养老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都无法与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愈发多元的养老需求相匹配,供给的规模、类型、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难以满足潜在的消费意愿,这会进一步拖累老龄社会的内需消费。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人口占比抬升,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重要性会日渐提高,活跃消费市场、是实现经济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只有经济持续增长,养老安全才会有“源头活水”。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将发展银发经济作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
三是提供养老政策支持,优化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报告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意在营造更好的财税金融支持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业态多元,对保障“老有所养”、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但也因为涉及面广、要素投入种类多、规模大,要有效激活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市场定位,在用地用房保障、资金融通、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给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银发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报告中也专门提及,“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加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降低老年健康问题带来的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报告提出,要“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慢病高发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獠唤鲇跋炖夏晟钪柿,而且慢病管理不当,还会产生沉重的身心疾病负担、侵蚀养老经济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并重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与适应老年疾病特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促进健康老龄化,也是老龄社会化解长寿风险的重要抓手。
五是夯实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资金保障体系可持续、养老公共服务便捷可及。报告提出,在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同时“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规模效应、更好维持一支柱收支平衡;“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以加快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更好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和保障空隙。在某种意义上,在坚实技术基础上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供给侧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我们才有条件倾斜财力、稳步提高老年资金和服务保障水平,让老年人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这种综合性的工作布局,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也体现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原则的重要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15.4%。我们已经整体迈入中度老龄社会,并可能在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在快速老龄化的巨量人口面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从来不是哪个孤立系统可以支撑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点和面,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锁凌燕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经济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书长。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