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
黄兴 经济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2014级本科生
白澄宇,北京大学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1984级校友,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三处处长,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先生从1990年起研究并实践小额信贷至今。

编者按:近几年在国家发展普惠金融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等政策引导下,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迅速,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越来越成为人们尤其是经济学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话题。其实小额信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进了中国,而白澄宇师兄正是从那时就开始研究小额信贷并积极地推动小额信贷在中国的试点。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普惠民生的小额贷款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实践,也为了探究白澄宇师兄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对小额信贷研究的道路并坚持二十余年,了解市场化初期的燕园学子的学习生活,我们来到了白澄宇师兄所在的单位专程探访。
谈及三十年前的校园生活,谈及二十余年来的小额信贷探索,谈及师兄从小至今的济民信念,白澄宇师兄娓娓道来,我们也感触颇深,学习颇多……
(一)黄金时期,求学燕园1
1.思想解放,接触各类学派和思潮
我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北大和现在的气氛很不一样,那是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校的几年间,每年都有游行。当时的三角地,贴满了铺天盖地的各种讲座和活动信息。我们如饥似渴,不光是经济学的,伦理学、国学,甚至包括艺术,五花八门的讲座我都很感兴趣。它们让我得以开阔眼界,这也是这段北大求学的经历中对我影响最大的。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在这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在北大求学,得以接触了很多改革开放以后的各种各样的思潮。那时有些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改革的话题甚至延续至今。虽然那个时候很多问题并没有被讨论充分或者被付诸实践,但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改革方案的大讨论。当时厉以宁老师和吴敬琏老师就在大讲堂做过一场报告会。他们两个人在改革的思路上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厉老师认为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一个市场主体的问题,而吴敬琏老师强调市场化,当时有“厉股份”和“吴市场”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2.教学改革,了解西方经济学
当时中央有八个市场改革方案,各个机构分头写方案提交上去,这给北大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可以把经济学研究用于政策和实践。我当时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期,西方经济学被引用到了课堂上,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了。
有些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是赖平跃老师和他讲的公共经济学,他讲课方法和考试方式都很独到。
还有陆卓民老师,这是北大的一个传奇老师,他讲经济地理学。他自己创造了一套理论,并用其理论解释和分析当代国际经济和政治,其中的很多观点现在都被验证了。我们除了能在课上很过瘾的听他讲他的理论以外,他还在课堂上放很多经典西方音乐,比如全球十大男高音的录音,经典的交响乐,这在现在的北大都是很少见的。
还有洪君彦老师,虽然他上课不是很多,但是他的课也很有吸引力,非常生动。他在美国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在课上讲述美国社会的一些活生生的故事和他所看到的真实的美国,让我们虽然身在北大,却能了解到很多当时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老师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除了老师,班中也是聚集了各省的状元,很多思想活跃、有很大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学,大家平时也会互相的交流和促进,都让我收获颇多,度过了这极为有意义的四年生活。
3.知识至上,正确对待学生工作
对日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交往能力、学生工作并不应该是刻意追求的。我在班里当过班长和书记,后来又去学生会干过一段时间,还组织过读书会、洗衣社等活动。我并不是刻意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去做的,比如办读书会是为了学习知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一起读书、交流思想、分享读书心得。我觉得在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里,从事一些学生工作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刻意的去锻炼能力的手段,而应该顺其自然。如果你你关心公共事务,你觉得有必要把你的想法、你的才能贡献给这个集体,那你就应该去做。
(二)经世济民,研究小额信贷
1.自幼关注社会问题,助人为乐
我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5岁才回北京上幼儿园。有一天,在和小朋友们很高兴地玩耍的时候,看到幼儿园墙外有一个小女孩儿,正在从一大片煤灰里捡能继续烧的煤核,脸和手冻得通红。这一场景特别刺激我,我从小在姥姥家养尊处优,所以根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孩会这样,她为什么不去上幼儿园而来干这个事儿。后来我就回去问父母,父母说她是新会员注册即送58元锅炉房员工的一个孩子,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哥哥带着她,但是她哥哥在外瞎混,这个姑娘几乎就是孤儿。
没想到上小学后,这个小姑娘跟我同班。我们发现她每天上午经常打瞌睡,老师讲课她就趴在那里睡着了,后来我们知道了她是因为家里穷,她的哥哥也不照顾她,经常饿着肚子来上学,趴在那里是饿晕了。后来我和几个同学每天轮流给她带早饭,我的“学雷锋”经历也是从此开始的。
小学组织春游,中午吃午饭同学们一般都会带面包、水果等,同学之间还会比一比谁的好吃,但她就是一张烙饼。我们一起吃的时候,她就会一个人躲到一边啃她的那张烙饼。这种事情当时给我的刺激非常大,我也从此特别关心、特别同情这种人。幸好这个孩子命还是很不错的,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对膝下无子女的老夫妇知道了她的情况之后把她收养了。这个女孩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觉得这个社会上为什么还会有这样贫困、这样不幸的女孩,而社会不去帮助她,要不是这对老夫妇,她的命运还不知道可能会什么样。
从给她带早饭开始,我就开始越来越多的干这种学雷锋的事儿,因为帮助别人之后就会感到一种快乐,或者说一种成就感。比如那个女孩原来上午常晕倒,给她带早饭之后她至少可以坚持上课了,不会饿晕在课桌上。当时我也是孩子,觉得这么做完之后,老师表扬,家长也表扬,挺开心的。所以从那时以后我就很爱去帮助别人。
我在初中高中,班里的家境差一点儿的,学习稍微落后一点儿的,别人都不爱跟他玩儿的那种孩子,我都会经常地跟他们聊天或者跟他们一起玩儿。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从小学那件事以后,我的内心有了种情怀。对弱势的、被社会边缘化了的群体,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应该去帮助他们。
我在大学一年级暑